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35、好多人才(2/2)

作者:潘驴邓晓闲
勃勃的告诉林海:这个不满二十岁的青年非常好学,他一手提着篮子,一手捧着书本,篮子里一半装着买卖的货物,一半装的是书籍,而且他谈吐得当,才思敏捷,绝非池中之物,以后一定会成为名震中国的人物。

谭嗣同能够这样夸奖一个人,那么他必有出众之处,以致林海也拿不准这到底是不是那个大名鼎鼎的陈天华了,想了想决定将他调入编辑组,先培养一段时间再说。

直隶总督府,书房。一个年约二十五六岁,长得其貌不扬,眉宇间却流露出一股儒雅之气的青年正静静的站在门边,似乎在等人。过了一会儿,光绪背着双手从远处走了过来,在他的身后,翁同龢、盛宣怀和两个仆人紧紧跟随着。

光绪走过书房大门时,放缓了脚步,看了青年一眼,然后快步走进书房,翁同龢、盛宣怀和青年也相继进入书房。

光绪在李鸿章常用的大椅上坐了下来,仆人急忙为他沏了一壶茶。光绪喝了一口,看了看青年,对翁同龢说:“翁大人,这就是你推荐的人吧?”

翁同龢回答:“是的,皇上。”

光绪转头问青年:“你叫什么名字,现任的什么职务?”

青年不卑不恭地回答:“禀告皇上,臣蔡元培,壬辰年(1892年)殿试二甲三十四名,目前在翰林院任庶吉士。”

庶吉士,相当于实习生,转正以后留任翰林,或者授编修或检讨。自明英宗皇帝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清朝时汉人大臣中,亦多出于翰林庶吉士。

能担当庶吉士,可见蔡元培是很受到朝廷重视的。

光绪又喝了一口茶,对蔡元培说:“有一件事情要你来做。今天有一家报纸在招募编辑、记者,其规模甚大,朕观其是要办成中国第一大报纸。办报是好事,可以开通民智,宣扬国策,但古人说得好,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我朝缺乏办报的经验,若徐志摩等人不能把控好尺度,恐反而引起社会动乱。蔡元培,明日你与朕一起去见徐志摩,朕推荐你去《中华日报》去做个编辑,你在报社好好做事,同时给朕盯着那一群热血青年,如果有什么不合时宜的言论,不可令其见报。如果你阻止不了就向盛宣怀禀告,由他来处理。”

蔡元培说:“是。”

光绪挥了挥手:“就这样,你下去吧。”

蔡元培说:“是。”倒退着走出书房,才转身离去。

蔡元培背影消失以后,翁同龢问光绪:“皇上,明天你还要去见徐志摩?你是堂堂帝王之躯,怎可三番两次亲自去见一个庶人?可派人将其召来就是。”

光绪说:“把他召到直隶总督府?岂不是很容易让他猜出朕的身份?再说徐志摩这个人很有意思,和他聊天时,朕总能感到心情愉悦。明天朕想和他深入谈一谈国家大事,看一看这个人除了经商还有哪些别的才能。”

翁同龢说:“皇上可是想用此人?”

光绪摇头说:“不是朕要用此人,而是国家要用此人,国家要发展,必须徐志摩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

翁同龢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城,皇上和国家有有什么区别?”

光绪笑道:“翁师傅还记得徐志摩在湖广作的诗么?”

翁同龢点头说:“记得,那是一首好诗。”停了一停,缓缓吟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险,极目楚天舒。神女应犹在,当惊世界殊。子在川上曰,死者如斯夫。”

光绪淡淡的说:“以诗见人,可见徐志摩这个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洒脱气质,绝不会为五斗米折腰。这种人心中根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即使是朕九五之尊,只怕也很难得到他的特别尊重。所以要用这种人,就一定要用国家社稷,天下苍生的名义去请他,这就是君王的御下之道了。”

翁同龢诚服:“皇上高见。”

;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
次元降临从妖尾开始 星峰破 我的师兄太强了 神道帝尊凌菲菲 九龙抬棺 八零漂亮后妈,嫁个厂长养崽崽 天火炼神 难寻之证 醉回大唐 最强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