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府。
愁眉不展的宇六爷双膝缠着纱布半躺床上,深入骨的伤口一直红肿不见愈合,上官将军请了边关最著名的医生开出了几济良方,仍不见起色,他捏着写有‘宇王爷’的布片——轩王爷的袍子。
往事如昔。
十年前,北疆异族经过多年韬光养晦日益壮大,早已蠢蠢欲动,大有自北直冲京都之势,上官风领旨带领将士奔赴北疆,筑城御敌。南疆派出的探子准确无误地获知上官风耽于北疆绝无分身之术,趁机挑起战事,朝中三员武将均命殒南疆。
人心惶惶,朝中之人恨不得上官风一分为二,镇守南北疆才是。此时,轩王爷宇王爷恰添新岁,轩王爷带着宇王爷跪在圣殿上书请命出征,皇上凝视着这个不受待见的五皇子,左额黄龙胎印,除却脸部手掌满身蛇鳞,双眸闪烁着孤傲和坚定。
钦天监之说:十五年后,叛乱临世。他,到底是战乱的平叛者,还是趁火打劫的篡位者?皇上沉吟不语。
同样仅十五岁的轩王爷就是看出了皇上的担忧,皇家无父子之情,更不用说一直遭受冷遇的皇子,他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在朝堂,至今萦绕在宇王爷耳畔:平叛乱军,一则为了天下苍生,二则为了证实我并非妖孽,我生母也不应接受礼佛赎罪的惩罚。
旧事重提,毫无顾忌,轩王爷之勇众所皆知,皇上的顾忌也昭然若揭,众臣缄默不语,唯有兵部李尚书却全力以荐:轩王爷神力过人,熟读兵书,堪负重任。
李尚书——朝中有名的伯乐,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论起来,众人也私下议论,李尚书年轻时也是有名的浪荡哥儿,不爱大家闺秀,不爱京都名流,偏偏执意追求和爱慕着京都名妓紫兰姬。
谁知,李尚书的发小吏部杜尚书当时也是一名小吏,听闻兵部年轻有为的李大人着迷于一妓,着实不屑,好奇之下一觑美人真颜,当即魂牵梦绕,为此两人于紫香阁门前大打出手,一个扯烂了袍子,一个乱了头饰,此事传为京都笑谈,两个名臣后代为了一介名妓弄得灰头灰脸,甚至惊动了圣殿。
总之,两臣相争,圣殿好好一顿训斥,紫兰姬从此被迫远走他乡,终生无缘再见。李大人遂对杜小吏满腹怨恨,一生不再往来,直到后来两人均官升尚书,恰逢山东大旱,民众骚乱,圣上欲派遣钦差大臣前往山东赈灾,平素饱读诗书朝廷上颇具治国大典的大臣们闻讯纷纷抱恙归家,连朝也不敢上了。
山东省知府蔡仪勋,可是当时最得宠的蔡淑妃的父亲,淑妃精通琴棋书画,莺啼燕鸣,翩跹舞姿,圣上独宠已多时,若是稍有不慎,淑妃枕头前哭诉一二,谁吃得了兜着走?
李尚书一纸上书推荐杜尚书的三儿子——刑部小吏杜远泽为钦差大臣,他好歹也是杜尚书之子,怎甘于区区的一名刑部小吏?说起来话长,杜远泽虽出自文官世家,却喜武不喜文,自幼舞棍弄棒,性格耿直又喜欢打抱不平,好不容易官升四品,恰遇太师府里的管家欺凌街边小摊贩,他看不过眼上前劝阻不成推搡几下,谁知他的时运不济,管家当场死了。
几经周旋,又有诸多证人证实确实管家有错在先,杜远泽罚了不少的俸,虽不至于吃人命官司,也就屈于刑部任一小吏而已了。此时,李尚书推荐杜远泽,真让杜尚书头痛,若是杜远泽出师不利,恐怕小命难保,若是一举成功,他的前景从此也就无忧了。
果如众臣所料,杜远泽名为皇上钦点钦差,但蔡仪勋并不将小小的杜远泽放在眼里,阻拦盘查官府粮仓不说,还欲当众扇杜远泽的耳刮子,这杜远泽拿出钦差大臣的尚方宝剑说斩就斩。
顺理成章,山东赈灾比以往任何一次更得民心,李尚书闻讯比杜尚书更得意,他的一双慧眼识就的人才均有政绩,鲜少有误。
国难之时,李尚书的慧眼认定轩王爷是一员不可多得的武将,圣上也不得不多掂量,据说,圣上夜宣李尚书,彻夜长谈,谈的不是武道,而是天道。圣上的话隐晦难猜,老滑的李尚书却答得甚得圣意:轩王爷聪慧异常,却天性仁慈。
一道圣旨:轩王爷晋为都督同知,挑兵选将前往南疆平乱。苦战两年,大斩十万敌军,南疆之徒自此萎靡不振,轩王爷宇王爷的声名一夜响彻京都的每个角落。他还记得自己陪着轩王爷站在冷宫门口,冷宫的门又厚又重,让人猜不透厚重门后的凄楚,太监缓缓推开宫门,一个清丽忧郁的女人噙着泪从冷宫内走出来,轩王爷跪在地上,“娘。”
“我的儿!”
母凭子贵,贤嫔晋升为贤妃,母妃丽嫔养育轩王有恩,晋升为丽贵妃,一时之间,曹门显赫,贤妃以往的晓汐殿已焕然一新,贤妃喜不自胜地看着已年逾十七的轩王爷,难得的温茂沉静,浓眉大眼,英气十足,可惜浑身的蛇鳞纹,让女子望而生畏。
嗳嗳,随着轩王爷出征十年,每一次胜后,宇王爷都发誓再不追随他东征西征,可每一次,他还是磨枪擦刀丢下宠妃爱妾一应子嗣屁颠颠随他刀里来枪里去,如今,自己躺在上官府动弹不得,空空地看着轩王爷的陈旧袍子布片,估摸他伤重累累还是躲避异族人的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