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鲁僖公四年,以齐桓公为首的八国联军侵略蔡国,蔡国轻轻一打就溃败了,而蔡国的幕后老板是楚国,为显示霸主的威力,于是声势浩大地向楚国进军了。据我分析楚国看八国联军到了,也有点害怕,这是一场双方胜负难料的战争。联军虽然貌似强大但仍然以齐国为主,其他国家都出工不出力,跟着起哄喊口号还行,如果真打起来恐怕只能作看客,楚国是个新生强国并且占据地利的优势。于是出现了麻杆打狼两头害怕的局面,双方都是骑虎难下。这时需要外交手段来打破僵局。
还是楚国比较聪明,面对大军压境,他并没有陈兵相对激化矛盾,只是派出了一个使臣来看对方的真正意图。不过这个使臣的外交水平明显不够高明,他和齐国统帅管仲对话是这样的:
使臣代表楚王:“你是北方人,俺是南方人,牛马发情都配不到一起,你到俺这干什么来了?”这是我看到最早的黄段子了,那么庄重的场合竟然以这么低俗的话作开场白,难怪后来他要被换掉,就是去相声也会被同行们以太三俗为理由集体抵制。
管仲:“从前如召康公命令我国的先祖姜太公:‘所有的诸侯国,你都可以讨伐它,用(这办法)来监督它们辅佐周朝王室。’(并)赐给我先君鞋,东可以到海,西可以到黄河,南可以到穆陵,北可以到无棣。你们楚国进贡的包茅没有进贡,(周朝)国王祭祀缺乏供应,没有东西用来滤酒,我就是来征收的。周昭王南巡却没有回去,我问你这是怎么会事。”管仲可以是个出色的外交家,他虽然话的表情最慷慨激昂,可是却充分表明了他其实不想打这场战争的态度,一是楚国没有进贡滤酒的包茅,只要楚国答应以后按时进贡就行了,而且即使楚国不进贡周王也没有喝白开水过日子,一定有其他的方法做酒喝;二昭王南征不过在楚国死掉,但管仲并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只是要楚国给个合理的解释就行了。如果管仲真的想打仗的话,应该直接把第二个理由放在首要的位置提出来,昭王在国境内死亡,楚国的罪责是推脱不掉的,只此一条就值得兴师讨伐。至于那滤酒的包茅,实在不值得一提。
可是这个使臣没有体会到管仲的真正含义,以为自己国家有实力不用怕远道而来的联军。傻乎乎的:“没有按时进贡是我的错,谁敢不贡呢?昭王是在汉水出事的,你自己问汉水吧。”结果气得管仲和齐侯不得不进军到陉。如果我是使节,就会:“昭王出事,是自然灾害,实在不是我们照顾不周的责任,我代表楚国和楚国人民表示深切的哀悼。至于包茅嘛,我国最近两年由于洪旱灾厉害,没有收多少,明年一定按时进贡。大家都不要着急,晚上我请客咱先吃楚国的特产,然后去歌舞厅听民间音乐会,好不好?”联军此次出战已经打败了蔡国不算无功而还,而且给足了管仲的面子,我想结局一定皆大欢喜了。
当然这个笨使节并没有改变事件的发展,从春到夏联军既没有主动进攻,楚军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后来楚王换了个聪明人屈完作使节来进行外交斡旋。管仲也确实表现出了讲和的诚意,马上顺坡下驴退到召陵。到这时候齐桓公依然忘不了打肿脸充胖子,在阅兵式上和屈完吹牛:“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确实是聪明人,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针锋相对肯定会让齐桓公下不来台,如果不回答又等于认栽面子,看他怎么回答的:“你要是以道德感召,谁敢不服?你要用武力,俺这方有高墙也有深池,你没有海军装备陆军虽然多都用不上?”那意思很明显,如果你来软的咱都好商量,如果你来武的,对不起你还得回去准备几年。果然最后结成了联盟。
屈完和管仲都是聪明人,对形势有着清晰明确的判断,懂得战则两伤和则两利的道理,所以他们见风使舵,靠着机智灵活的手段达成默契,成就一段佳话。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僖公四年 《左传》)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於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於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