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郑交质》
《周郑交质》的故事是这样的:郑国为周室东迁立下了大功,所以周平王让郑武公和郑庄公当上了中央政府的执政大臣。可是不久之后,周王可能觉得自己的权力受到了威胁,于是想让虢公分郑庄公部分权力,郑庄公对周王产生了怨恨的情绪,可是周王又暂时离不开郑庄公,为表示对郑庄公的信任,决定两国交换人质。等周平王一死,周朝中央政府将权力交给了虢公,郑国祭足马上带领人马夺取了周朝的夏粮和秋粮,周朝和郑国外交关系开始急剧恶化。
其实自从两国交换人质那天起,就已经表示两国已经不再互相信任,决定了两国交恶的未来。不管是民间还是上流社会,越是亲密的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越不用各种手段来维护,老百姓如果向关系特近亲戚借钱都是不打欠条,许多感情浓厚的男女连结婚证都懒得领直接就同居了。如果双方产生了隔阂和分析,什么人质抵押都不管用。就象周朝和郑国也是一样,他们送给对方的人质都是自己的儿子,其实在那个时代作为一国之王根本不实行计划生育,儿子可能多的自己都数不过来,历史上许多帝王都有几十个儿子,如果双方真的发生冲突和战争的话,为了巨大的政治利益国家牺牲个儿子又算什么,反正一抓一大把。
作为成熟智慧的政治家,我想,不管什么时候都不会把人质真正当作外交筹码却和对方计价还价的。如果那样做了只能把本已僵化的局面弄得更加激烈甚至不可收拾。比如在许多电影中都有歹徒劫持人质向警方要条件的情节,如果这个电影是喜剧,结局就是人质被解救歹徒被打死;如果这个电影是悲剧,结局就是人质被杀害歹徒被打死。不管怎么样人质是最烂的一张底牌,谁提前出牌谁都输得更惨。
【周郑交质】(隐公三年 《左传》)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於郑,郑公子忽为质於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
信也。”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