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范雎秦王》
范雎从一介落魄人,只和秦昭王进行了一次秘密会谈,就从此飞黄腾达,并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的自我推销术可以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现在看来仍然让人佩服不已,对现在的求职者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范雎的推销方法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一、先声夺人。当秦昭王准备召见他之前,他就大声宣布:“只知有太后和穰侯,不知有大王”,正是他这一尖锐而大胆的观点,不但中了秦王的心病,激发了争权夺势的政治野心和称霸天下的雄心,而且让秦王对这个口出狂言的书生刮目相看并引起了高度的重视才有了后来的促膝长谈。
二、欲擒故纵。在初见秦王的时候,范雎深谙世人的好奇心理,连续用“唯唯诺诺”的方法保持了一种神秘感,正是这种神秘感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自己的观点属于离间骨肉,确定需要保密才能保命;二是只能保持了神秘感才能让秦王提起秦王的兴趣,让他认真听自己讲话,不会三心二意顾左右而言他。果然,秦王上钩,从此中国历史改写。三国时代,诸葛亮为了保持神秘感,害得刘备跑了三趟茅庐专访,才懒洋洋的出山,真是端足了架子,其效果更在范雎之上了。
三、察言观色。范雎的目的是自我推销,所以他时刻观察着秦王的表情变化,当秦王开始有点不耐烦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的时候,范雎立刻放下架子开始认真讲话。他深知如果自己的架子摆过头,同样前途暗淡没有出头之日。我看到许多人在向领导汇报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急于表达自己的成绩,而看不见领导已经左顾右盼、呵欠连连,恨不得捂其口而后快。
四、推心置腹。纵观范雎和秦王对话的全部内容,不管是对古人的评价还是对时局的分析,范雎的都是实话真话知心话,没有一句套话空话虚伪话。到底,真正打动秦王内心的还是范雎的智慧和才华,如果这些为基础,他以前玩的所有的虚招全部作废。
不管怎么,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绩,得到领导的赏识和重用是第一要务,每个成功人士,不管范雎还是诸葛亮莫不如是,我相信今人也不例外。
【范雎秦王】(《国策》)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菱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不复见,是臣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生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