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臧哀伯谏纳郜鼎》
鲁桓公二年宋国发生叛乱成立了新政权,其负责人为了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采取金钱外交政策,向各国行贿送礼,于是将原属于郜国的大鼎送给了鲁国。鲁桓公将它放进了大庙。这件事又引起了忠臣的不满,这次是臧哀伯,他继承了他父亲臧僖伯不烦死人不罢休的传统,就在他引经据典得口沫横飞的时候,我就特悲哀的预见到了他这次劝谏行动的结局,一定会灰头土脸。果然,最后的结局是“公不听”。
如果我在这里还逐句翻译原,你一定没有耐心读完全,只他的中心观点吧,就是受贿得来的东西不管多好都不能要,否则政治影响不好。这话如果放到公元1966年前后,大概就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直到读了《古观止》我才知道,原来迂腐的左派理论在中国也是古已有之了。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章,那就是鲁迅的《拿来主义》。他:“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臧哀伯到底算什么,大家自己对照就是了。鲁迅先生还“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所以,对于宋国那个来路不正的郜鼎也应该先拿来,最起码可以在聚餐的时候用来煮一大锅肉。其实物质本身是没有道德标准,全看他的主人怎么应用他,刀能救人也能杀人。如果臧哀伯生活在现代的话,估计也不同意从资本主义国家来引进资金和技术来加强经济建设的吧。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 《左传》)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俱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
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