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汉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汉武帝求茂材异等诏》是汉武帝的一个面向全国的人才招聘启示,我看到许多读者对此给予高度了评价,:可以看出汉武帝延揽人才的开阔胸怀、人才特点的客观认识云云。可是等我从史书上纵观看读到汉武帝的用人之道,才发现他所谓的得天花乱坠的《求茂材异等诏》不过都是表面章,他用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任人唯亲,他之所以取得对外战争的辉煌不过是上天集中碰巧把人才降临在他亲人之中罢了,套用一句诗真是:汉武不败由天幸。!!
汉武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主要任用三个人作为主帅。第一位是卫青,是他的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出征时战法革新始破匈奴,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败的神话,曾七战七胜,以武钢车阵大破伊稚斜单于主力,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威信很高,位极人臣;
第二位是霍去病,是卫子夫妹妹的儿子,也就是卫青的外甥,元朔六年(公元前12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祖父一个辈分的若侯产和季父,勇冠三军,受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22岁)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与卫青被称为帝国双壁。
公元前11年霍去病因病医治无效而离世,公元前106年卫青也因病去世。汉武帝感到军事人才紧缺,就颁布了《求茂材异等诏》,但他并没有从全国招慕的人才中选将拜帅,而选择了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长兄。可汉武帝这回没有这么幸运,这个舅子,比那个舅子和外甥可差远了。因李夫人的关系,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领六千骑兵以及郡国召集来的恶少年攻贰师城取汗血马。但路途遥远,又多高山大漠,所过诸城皆闭不给食,攻之不下。士卒逃、死者十之六七。广利被迫撤兵,回到敦煌,途中来去2年。武帝闻之震怒,下令退入玉门关者立斩。李广利无法,只得率军退回敦煌塞。
太初三年,武帝命复攻大宛,派精兵6万,牛10万头,马万匹,驴、骆驼万余运粮草军资,又增调甲卒18万以为后援,始得攻入大宛外城。李广利大军,围攻大宛城四十余日,杀死大宛兵将无数。大宛贵族们害怕了,以汉退兵为条件,斩了国王的头投降,献出000余匹宝马。汉军返至玉门关人仅万余,马剩千匹。李广利凯旋归国,封海西侯,军官各有封赏。征和三年(前90年),李广利受命出兵五原伐匈奴的前夕,丞相刘屈氂与李广利合谋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史载:“征和三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兵出击匈奴。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与广利辞决。广利曰:‘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尚(长)何忧乎?’”后刘屈氂被腰斩,李广利妻被下狱。此时李广利正在乘胜追击,听到消息,恐遭祸,欲再击匈奴,取得胜利,以期汉武帝饶其不死。但之后兵败,李广利只得投降匈奴。后来被匈奴单于杀死祭神。
读史到此,不禁让人掩卷长叹。汉武帝是个英明的君主,其实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实践上仍然把目光局限于自己的亲人中,可惜上天在他周围他分配了两个军事天才还搭配了一个庸才,他没有分辨出来,以至于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等他去世时,民生凋零,国家统治处于崩溃的边缘。还好,在他晚年时上天又在他亲人中放了一位政治天才,他就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就是他在汉武帝去世之后扶大厦于将倾,又把汉家王朝的统治纳入了正轨。看来,要做到任人唯贤,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读着这段历史,我真是替汉武帝捏了一把汗,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