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端阳
二、王家院
王家院,院门口就挂着陈艾、菖蒲,散发出端阳的味道,但更多的是黄桷兰的清香。那棵百年黄桷树四下延伸的枝叶,遮盖了大半个院子的上空,那肥大叶子的深绿色,与墙角边的两笼竹子那梭状尖叶的青翠,让院更加凉爽。端阳时节,正是黄桷兰的盛花期,那叶丛中一吊一吊盛开的黄桷兰,让院清香扑鼻。
院里,谢芳和王大娘都在包粽子。老黄牛家娃儿多,平日伙食差,都盼着逢年过节能改善一下。去年谢英就没有包粽子,还是王大娘给娃儿些送了几个。今年谢英也下决心包一点,才让老黄牛出去买的竹叶。
一般家庭都喜欢自己动手包粽子,一是可以少花钱,二是一种乐趣。包粽子的人家,提前几天把糯米泡好了,粽子以纯糯米的居多,能保持糯米的醇厚味和叶子的清淡味。这一类的粽子在吃时放一种“漏子糖”,大约就是还没有加工成固体红糖之前的糖稀。也有人家往里搀碗豆的,是为了让粽子的味道更多样,甜的也有,咸的也有。基本上没有往里包肉的,肉的来源太珍贵,舍不得往里包。粽子都包成四个角,放在锅里煮,通常要煮二三个时才行,因为糯米是生的,而且包得很紧。包粽子的叶子分为两种,一是竹叶,一是笋壳叶。笋壳叶大,好包,竹叶,通常要二三张叶子才能包一个粽子,有点难度,但竹叶包的粽子,清香味醇正。
谢英选择用竹叶包,并不是为了粽子的清香。而是竹叶,可以包得一点。个数就多一点,也是哄娃儿的办法。
回到院后,老黄牛将竹叶交谢英后,就跟王方贵在树荫下摆龙门阵。他:“王叔,今天我碰到李玉芳李老师,真没想到,她完全变了。”
“哦,在哪里碰到的?”
“市场上,我去买点东西,她也在买东西。”
“你们都摆了些啥子?”
“没摆啥子,她就她已经不再教书。人比原来瘦,精神也不如以前,看样子也过得不容易啰,我也不好意思多问,就走了。对啰,她还她晓得我的情况,劝我好好过日子。我还感到奇怪,她咋个会晓得我的情况?”
“嗨,是我告诉她的,早几年她向我打听过你的情况。只是你不晓得她的情况,她的日子比你还恼火。”
“我最后一次见她是我和谢英结婚之前。十多年啰,今天是第一次碰到她。王叔,我记得我还曾经问过你李老师的情况,你不是你也不晓得啰?”对王方贵的话老黄牛有点疑惑,他从王方贵的话中听出是晓得李玉芳情况的。
“嗨,李老师的情况我晓得一些,她父亲跟我在一个单位嘛。你还记得那年她们家让我带话跟你的事吗?那年她被划成了**,人家怕连累你,就提出分手。接下来的事情,人家也不让我跟你,现在跟你就没啥子。要有化,她父亲李工比她有化多了,那次运动没遇到啥子麻烦。不过这次运动就没有躲过去,在厂里已经被定成啥子反动技术权威,接受批斗,弄到车间打杂。嗨,这一家人也是不走运。”
正在包粽子的谢英听王方贵到李玉芳的遭遇,忍不住了一句:“唉,没想到,李老师这样倒霉。”
听完王方贵的讲述,老黄牛没话。李玉芳的遭遇变化虽然是他没有想到的,但他没有感到过多的震惊。他自己从农民到军人,又从军人到工人,又从工人到农民,到现在成了一个农民不农民的城市黑户。在之前,自己又何曾想到过会有如此多的变化。
反右那年,老黄牛经历了那次运动,领导在讲,报上也在讲,************主义,要让***下台,要让穷人再回到旧社会去吃苦受罪。这些让老黄牛和工友们都很愤怒,****的**都是坏人,他们的日子过得比我们工人农民都好,还不安生,还在闹啥子事,就应该抓起来都枪毙,不要让他们浪费粮食。
如果那时他晓得李玉芳是**的话,不等李玉芳跟他分手,他肯定会先跟她分手的,啥子他也不会找一个跟党不一条心的人做老婆。等到“革”开始后,又出现了很多牛鬼蛇神,听自己原来单位的领导也成了走资派,他心中还有一丝喜悦,心想原来你也是坏人。后来坏人越来越多,有些还是过去他觉得不错的人,他才意识到过去运动中揪出来的坏人,也未必就真是坏人。但这又是上头搞的运动,也不应该错啊!他搞不明白,后来他想,管球它啰,不关自己的事。李轼、杨建国他们到工地后,有时摆起龙门阵,常提到过去一些运动中的事,他虽然不特别关心,但也晓得一些事并非总像上头的那样。
当听到王方贵李玉芳也是**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李玉芳被冤枉。他不晓得李玉芳都犯了啥子错误,但有一点他坚信不疑,李玉芳绝不可能**********主义。她喜欢教书,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新社会,政治觉悟比自己高得多,她怎么可能去反对自己喜欢的这一切?当王方贵将这些年李玉芳的遭遇都告诉他后,他这些年来已经麻木的内心大为震动,在心里流泪了。李玉芳自己都在遭大难,还想到了他老黄牛,想到的是不影响他,想到的是宽慰他。这样的人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