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下达,连绵的雷声不绝,闪电自铅云深处迸发,照亮周围。>
一行人簇拥着齐王,走入暴雨之中。>
脚下是铺着鹅卵石的石板,水流淹过脚脖。>
他们也不往府外走,而径直走向花厅之后,某处假山之间。>
不知何时起,这里竟然多出一口深井。>
井下传出潺潺的流水声,又有风声。>
“纵然父皇派人盯着,也绝对想不到,孤会走井龙之道。”>
前魏世祖博才多学,建设京城,设计每二十户共用一井。>
魏世祖建武九年,旧都狭窄,不得不迁移新都,派人事先调查了给水环境。>
建武一四年,完成汲取自井之头池的井龙上京之道。>
建武一五年,万井竣工。>
这些上水,都是经由埋在地下的导水管,四通八达地传送至各个木井。>
井是木头制的桶子,埋在地下的导水管也大多是木制的,要不便是石制的。>
城内如此,甚至连世祖宫廷也是如此。>
井水水质常清,没有泥沙,据说源头层层联通,甚至通到千里外的蟠龙湖以及月琴湖。>
无论男女,每逢洗衣、煮饭时间,必定会聚集在井边,聊聊家常。>
并且,每年七月七日,所有居民都要自动放假一天,齐心合力举行一次大扫除。>
先将井内的水打上来,再请洗井专家下去洗涤,一切完毕后,盖上盖子,最后上供酒与盐,祭祀龙君,以谢赠水之恩。>
当时号称是“凡有饮水处,皆有井龙祠”。>
到大郑朝,虽然还用这井道,但龙君之祭荒废已久,井水水质也有明显下降。>
许多地方已经自行开凿深井,使用地下水,而非所谓“龙宫之水”>
“前魏世祖,之于龙君,可谓厚矣。”>
齐王感叹着,又看向谢真卿。>
这些记载不算绝密,但连自己都是翻找很久,才从故纸堆里找出。>
这位神秘莫测的谢“假世子”,为什么深知内情?>
甚至,时隔这样多年,他还能指出一条能用的水道。>
齐王心中的猜忌,已经到了满溢的地步。>
此妖深知隐秘,必有极大来历,也许涉及前魏宫廷。>
谢真卿看着下方的井底,眸色闪烁不定。>
历经一朝更替,即便是当年再怎样显赫的奇观,也渐渐荒废了。>
这地下水道,还畅通的,已不多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耳畔仿佛有着温润之声,在吟咏着这个魏世祖赠给龙君的诗词。>
依稀间,可见龙影蜿蜒而过。>
又想起来了。>
龙君的怨恨。>
他的心中情绪翻滚,有悸动,有悲伤,咬破舌尖,硬是压下这些情绪,谢真卿的眸色变得冷峻。>
他一直不敢来这,不是别的,就是就是害怕这份记忆。>
越是使用龙君的遗留,这些记忆就越鲜活,甚至会给他不忍心的感觉。>
“我要兴妖,不是只为了自己,也是上合天数。”>
“天意不独眷人,妖族也有天眷。”>
“你错了,龙君,我才是对的。”>
他心中这样冷冷说着。>
似乎是在对自己说。>
也似乎是在隔着漫漫光阴,与位于过去的某些身影对话。>
“我会证明,是我对。”>
直到而今,他再也没有疑惑。>
齐王率先沿着绳梯攀爬而下。>
井是旧井,原本掩埋,经谢真卿指点,重新挖出。>
底部距离地面大约三丈,周围用木头与砖块加固,下降到五丈,就能看见一人高洞窟。>
洞窟里干净整洁,沿途悬挂着灯笼,又有阵阵微风吹动。>
齐王当先踏了进去。>
早有守候在这的侍卫,在前方领路。>
身后,密密麻麻的身影,陆续攀延而下,走入地下通道之内。>
谢真卿跟在他身侧。>
“此处风水相生,自前魏时就成阵势,上足以祈福安民,下可调理大地水质,泽被苍生无穷尽也,是前魏世祖利民之举。”>
“皇城司,还有玄甲卫,就藏我们头顶不远处,现在最多相差千步,但他们绝不会发现。”>
“大地,水脉,还有暴雨,足以混淆绝大部分气机。”>
谢真卿这样说着,又走到前面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