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又能降服中山之众,为他所用。
田不礼等人主张强攻,赵雍心里是不赞成的。
“天时、地利、人和以及统兵将帅才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司马望族洞穿了赵雍的心思,又道:“君上,灵寿是中山国的国都,也是中山军最后的依托。面对亡国之险,中山军民势必会上下一心。战场之势,瞬息万变。天时、地利、人和,也对我们不利。”
赵雍琢磨片刻,问道:“乐毅,你有什么计策。”
“臣赞成云中将军的意见,攻灭中山,踏平灵寿,不能以武力取之。”乐毅躬身答道:“兵发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臣认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楼缓接过话道:“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中山城内有数万之众,加之城池坚固,护城河宽广,地势险峻。我们不能采取强攻。”
赵雍想了想,看着众人答道:“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诸位,我们既要攻伐中山,彻底解除我国腹心之患。同时,寡人又要降低自己的损失,以及要中山之众为我所用。寡人建立的盖世功业,不需要血流成河、千万枯骨。我们五伐中山,已经死了很多人。寡人不想看到无辜的将士,白白送命。”
“君上仁德,乃文、武之道。”肥义道:“齐国、中山攻破燕国。先以重兵围城,其后以武力威慑,辅之以劝降之法。臣认为,我们不如效仿齐破燕都之策。”
赵雍道:“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围而不攻,以乱中山**心。随后,用武力是中山军民诚惶诚恐,扰乱民心。最后在用劝降之法,瓦解中山君臣残存的斗志?”
肥义答道:“臣这是这个意思。”
“齐破燕之计虽好,但不适合我们用来攻伐中山。”赵雍换了一口气,又道:“齐国联合中山,起五都之兵,不足六十日攻破燕都。此乃,燕王哙禅位乱国在前,子之之乱再后。燕**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离心离德。齐国才能趁机而入,攻破蓟城。但我们攻伐中山取胜是用武力。灵寿是中山最后一道防线。中山军民为了守住这道防线,保存自己的国与家,他们势必会齐心协力。”
田不礼接话道:“我们是趁着中原大乱,诸侯无限顾及中山之事,出兵征伐。我们围而不攻,一旦中原诸侯混战结束,就会干预我们攻伐中山。尤其是齐国是不会眼睁睁看着中山国被我们吞并,选择袖手旁观。”
司马望族也道:“齐王不会想看到齐国东边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赵国。十年前,我们以‘平叛驱齐’的名义,扶持燕王职,插手燕国内政。齐王田辟彊对我们恨之入骨。十年后,齐王也会效仿我们,以‘平叛驱赵’的名义报一箭之仇。”
楼缓也道:“是啊!我们要在中原混战结束之前,攻破中山。否则,我们也会被诸侯围攻,走上齐、楚两国的老路。”
“我们和诸侯都在赛跑。谁走在了时间前面,将会是最大的赢家。此战是中山国和战国最后一战,攻城的过程,将会异常惨烈。”赵雍吸了一口气,杀伐果断,“既然牺牲避免不了,我们也只能与之一战。”
太子章激动道:“君父,孩儿记得太傅说过一句话。对待野蛮人,武力和拳头最有效。孩儿认为,应该用武力和拳头先痛击中山军,瓦解他们的士气。随后以恩德感化他们。”
重兵围城,辅之以武力、劝降之策的确是一条好的计策。但赵雍也明白,中原诸侯不会给他太多时间。赵雍也清醒地知道自己没有多余的选择,眼下也没有更好的策略。为了在中原混战结束之前攻破灵寿,点头道:“好吧!我们就用拳头和武力攻破中山。”
田不礼等人见君上即将下达开战的命令,请战道:“臣等愿意领兵,攻破灵寿。”
赵雍见众将士气大增,斗士昂扬,发号施令道:“司马望族、章儿、乐毅,你们带领两万人围攻北门。”
“喏。”
“楼缓、赵爵,你们率领两万人围攻南门。”
“喏。”
“赵希、赵袑、牛翦,你们率领两万人围攻西门。”
“喏。”
“石楼、季剜,你们负责围攻东门。”
“喏。”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