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二十多个骑兵毫发无损的逃了回来,无论是李承志身后的骑队,还是中军步阵,无一不心神激荡,双眼放光。>
看似是两个李氏老卒临危不惧,指挥得当,这些兵才能有惊无险的逃回一条命。>
但若无铁甲兜鍪防身,在敌军弩矢齐发、战马失蹄的那一刻,这些人即便没有被万箭穿心,也被后面的战马给踏死了……>
多了这身甲胄,何止是多了一条命?>
明白了这个道理,士卒的士气更高,战意更浓。盯着百米外的乱兵,仿佛看到一堆堆的钱粮在向他们招手……>
李承志更是喜笑颜开。>
只要有矿有铁,甲胄他要多少就能造多少。>
他更看重的是兵员素质。>
这两个李氏老卒竟能在数千敌军的眼皮子底下从容不迫的列阵、撤退,李文忠硬是拿他们没一丁点的办法,这是何等的鼓舞军心?>
更让李承志欣喜的是他们的悟性和学习能力。>
李承志依稀记得,还是在崆峒山下练空心阵的时候,李丰问到若是小股步卒遭遇敌骑,应该如何活下来时,他随口讲了讲。>
当时只是简单的讲了一下枪盾兵该如何列阵防御,如何变换阵型快速撤退,再若是有弓兵在侧,甚至可以防守反击等等。没想到,这两个老卒竟然就记下来了,还能活学活用?>
这不是人才,什么样的才是人才?>
看面目如此熟悉,甚至连名字都隐约能叫的上来,有一个好像还是李猴儿他爹,但自己以往竟然没发现手下有这等人才?>
终其原因,还是没给这些人表现的机会……>
李承志高兴的跳下了马,用力的拍了拍两个老卒的肩膀,扭头对身后的随军功曹说道:“此二人各记功斩首十级,战后擢升为步军队主……其余人等各记功斩首三级……”>
身边的将领和军卒都惊呆了。>
一眨眼,就连升了两级官?>
这赏的有些过了吧?>
虽然做不长久,至多等乱事平定,这支军队就有可能解散,但架不住战时的待遇优厚。>
李承志规定,军中士卒及兵将,级别每升一级,待遇便翻一倍:什长是战兵的两倍,队主是什长的两倍,旅帅、军主依次类推。>
等于只要当上队主,每月便有一石两斗的钱粮,抵得上八品县令的官俸了……>
这也就罢了,这两个老卒确实厉害,就说胆气之壮,心志之坚,就非常人可比,重赏也能说的过去。>
但那二十几个骑兵,只是跟着老卒逃回了一条命,竟然也有功可领?>
搁一般的统帅,看一次竟折损了那么多的战马,不问这些骑兵的罪都不错了。>
聪明人都反应了过来:李家郎君对战兵的性命看的不是一般的重,至少比战马贵重多了……>
有些千金买马骨的嫌疑,但效果不是一般的好。李承志明显感觉到,无论军将还是士卒,看他的眼神逾加灼热……>
感觉都没有很刻意,这种惜兵的手段自然而然的就用来出来,看来自己是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正自感慨,李时率领骑队奔回了阵前,催马跑过来给他汇报:>
“贼兵阵形中规中距,弩兵、弓兵、盾兵等大都集中在中军中锋,越至两翼,兵力越是薄弱……骑兵只有半数披甲,无盔无盾,极少数背负骑弓……>
帅旗立于墙头,旌旗金鼓不多,敌帅大都靠令兵传令……”>
李承志一阵错愕:“敌骑竟然没有弓?那除了能跑的快一些,还有什么用?”>
“冲阵啊,有骑枪就行,要什么弓?”李时理所当然的回道,“骑兵不就是干这个的么?”>
李承志瞪了他一眼。>
脑子里就知道冲冲冲……很费钱的知不知道?>
八成是李文忠看到自己的骑兵甲胄厚重,骑射的杀伤效果不大,所以把弓全部集中给了步兵和车兵,用来防范步阵……>
但李时说的也并非没有点道理,这个时代的骑兵,还真是当做主攻及强攻的兵种用的……>
那这李文忠,是不是已经动了这个念头?>
李承志眼皮微跳,扭头看了看己方步阵光秃秃的前沿和左翼,又回过头,看向敌军。>
敌阵内部还在动,但幅度并不是很大,主要集中在右翼,而正对着的,正好是己方步阵的左翼……>
之前他还以为,是因为阵形强弱已被自己探知,李文忠不得不紧急调整,用来迷惑自己。>
但此时看来,竟是想主动出击?>
哈哈,自己压根就没想过诱敌深入,但不知不觉间,竟摆了个诱敌的阵形?>
既然你想来,那我就再给你增加点信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