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侃觉得头皮有些发凉。就如暗中有支箭隐隐的指着他,似是汗毛都要倒坚的那种感觉。>
他下意识的一抬头,看到一双眼中闪着寒芒,冷冷的钉在他脸上。>
魏瑜咬着银牙:“羊侃,你瞎了眼?”>
李承志一愣。>
方才还似坐都坐不稳的模样,软绵绵的靠着自己打盹,为何突然就这般精神了?>
只以为魏瑜是因为羊侃差点将自己撞下马而打抱不平,李承志摸了摸她的小脑瓜,温声说道:“别闹!”>
便是这一声,眨眼前还如小老虎一般的魏瑜,眨眼后就乖的像是一只小奶猫。>
达奚止不住的直叹气。>
羊侃有没有眼瞎不知道,反正李承志绝对是瞎了,都快没救了……>
两家本就是世交,羊侃也不生气,只是有些懵,猜想魏瑜为何骂他,又听李承志问道:“你想让我如何教你?就如午后见你时讲的那些大道理?”>
李承志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朗声笑道:“圣贤书里多的是,慢慢看就是了。”>
意思若是想听夸夸其谈的大道理,是个人都会讲,也轮不到他李承志。>
羊侃一点都不慌,又往下一拜:“确如将军所言,天下知理者甚多。但如将军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者,却如凤毛麟角。>
侃益慕圣贤之道,却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今得将军指点,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故侃冒昧,肯请将军答应:允侃盘桓泾州之时能在将军左右侍奉,一为请罪,二为请教……”>
他都还没说完,四周就响起了一阵倒吸凉气的声音。>
什么是“止于至善”?>
那是《大学》的开篇之言,意指圣人的最高境界。>
先不论李承志做了几桩功业,先看看他才几岁?>
说直白些,他还是连冠都未立的黄口孺子。>
特别是这样的话从羊侃口中说出的时候,让人分外觉得不可思议。>
泰山羊氏可不是普通世族,虽不敢称高门,却也是山东一流的门阀世家。自羊侃之父羊祉之下,同辈兄弟为官者最低也是一州别驾。而与其联姻的大都是五姓高门中同为山东世族的崔、卢、郑、王这四家,可见门第之高。>
关陇世族本就比山东世族低一头,再加祖居李氏已属微末之流,两者间的差距更是大了一倍不止。所以听到这样的话,宾客就觉得很是怪异。>
羊侃难道不是在说,他父辈兄弟也罢,与羊氏联姻的崔、卢、郑、王四姓也罢,竟找不出一个德性可以超过李承志的人?>
怎可能?>
在这些人里面,认为李承志绝不是什么好鸟的可不是一个两个,比如安定胡氏……>
站在不远处的羊深肺都要气炸了。>
听闻泾州人言:李承志桀骜不驯,百无禁忌,又听羊侃说不小心踩了李承志的青田,要来给李承志请罪,担心弟弟吃亏,所以他就跟了上来。>
但没想到,竟看到了这样一幕?>
侃益慕圣贤之道,却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你说这样的话,岂不是将泰山羊氏、甚至整个山东世族都骂了进去?>
他正要喝斥,身边的一个男子将他拦了下来:“文渊莫急,李承志都还未有应对,你有何可恼的?”>
意思是暂时只是你弟弟的自谦之言,没什么可生气的。>
听到这一句,羊深硬是忍下了一口气:“好,就听神俊所言!”>
骂弟弟就等于是在打羊氏、更甚至是山东士族的脸,能忍且忍。若李承志但凡冒出半句狂放之语,就别怪自己出言不逊……>
李承志都愣住了。>
羊侃竟然真的是来请教的,而不是场面话?>
但你也真敢吹:还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记得这句话是王阳明说的,好像先秦时的曾子也有过类似的言论:知其意,悟其理,守其则,践其行……>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李承志压根就没想过当君子!>
虎狼横行的时代,当鱼肉一样任人宰割么?>
不过这也算是好事:自己正想着怎么给羊侃打个记号,他就主动跑来了?>
允侃盘桓泾州之时能在将军左右侍奉,一为请罪,二为请教……>
说严肃些,李承志但凡点点头,再指点上几句,以后说羊侃是他弟子都不为过。>
问题是指点什么,真讲夸夸其谈的大道理么?>
李承志干不出这么丢人的事情。>
他失笑般的摇了摇头:“羊侃,莫要以为时无英雄……我行事素来只求不眛心瞒己,不欺良丧知而已……止于至善的只可能是圣人,而非我李承志,所以,圣人的道理肯定是教不了你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