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殿之南是皇帝正殿式乾宫,再往南,便是北魏的大朝宫太极殿,也就是百姓口中俗称的金銮殿。>
太极殿也是一殿三堂,正殿一般不用,除非到元旦大朝、新皇即位、大赦改元等重要国事时才会开启。>
一般的朝会、接见使节、外臣、番邦、饮宴等,都会放在东殿。>
今日是小厨会,宫外热闹非凡,宫内也一片详和。再加无事,元恪早早就罢了朝会,在东殿宴飨群臣。>
等这场酒喝罢,也就差不多到了正午时分,群臣也该下朝了。>
一众大臣吃的好不香甜,近百人聚在一起,除了吃饭再无半丝杂音,咀嚼声合在一起,就如万马奔腾。案上或羊腿或猪肘,或是鱼脍各不相同,殿内飘满了香气。>
与之相比,皇帝却显的格格不入。虽端座高榻之上,玉案上却只摆着两盘素菜和一碗米饭。>
元恪自小体弱多病,不喜食荤,再加天热,闻着这满殿腥臊更是没了味口。米饭只是稍动了几筷,那几盘素菜却是动都未动。手中只端着一盏梅酒,偶尔才会轻啜一口。>
看到一个小黄门侧着身进了殿,凑到司州牧(类司州刺史,京畿最高长官)元雍身边小心翼翼的说着话时,元恪脸上生出了一丝古怪。>
他无所事事,再加坐的又高,自然看到的清楚一些:这小黄门已是第四次入殿。>
第一次唤走的是洛阳令(洛阳县令)杨均,第二次唤走的是河南尹(河南郡太守)李宪,第三次唤走的是宗正寺卿元钦,且每次都是一脸古怪。>
这分明是洛阳城内发生了什么大事,而且肯定与宗室有关。>
他看了看在左首边的高肇,高肇微一沉吟,轻轻的摇了摇头,意思是事情不算大,无需陛下费心。>
不是高肇存了什么心思,而是这件事太丢皇室颜面,怕元恪生气伤身。>
连洛阳令和河南尹都无法处理,怎可能不算大?>
元恪眼神微冷,叫住了朝他做揖,正准备要走的元雍,肃声问道:“出了何事?”>
还能是何事?>
元悦抢男人没抢到,反被打掉了两颗牙……>
元雍一肚子的幸灾乐祸,还不得不板着脸,也更不好在群臣面前公开讲,只好快走几步,附在皇帝的耳边低语了几句。>
还未听完,元恪的脸上猛的浮出一抹病态的潮红,胸腹不断起伏,嗓子里发出“赫嗤赫嗤”的嘶鸣声。>
元雍一惊:“陛下?”>
“无妨!”元恪猛吐了一口气,脸色阴沉的说道,“皇叔自去审理,务必公明……”>
“臣谨记!”元雍恭身一拜,倒退着出了大殿。>
闹出了这么大的丑闻,元恪还哪有心思饮宴,心灰意懒摆摆手:“众卿尽兴!”>
说着便由内侍扶起,往西殿而去。>
众臣恭身礼送,除了几个太监,就只有高肇跟着皇帝。>
走完了足有百步长的廊榭,直至进了西殿,元恪都还似是怒气未消:>
“太祖(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拨硅)有言:若要天下澄清,宗室须先言德士则,行为世范……但这元悦屡教不改,恶行罄竹难书,丢尽了皇室的脸面,便是杖死都是罪有应得……”>
深知皇帝再怒,也不能真杀了元悦,高肇暗暗一叹,恭身劝道:>
“还请陛下保重身体……臣已交待下去,令杨均、李宪等人低调行事,只按‘突起纷争,两方互殴’处置。”>
元恪重重的吐了一口气。>
这是应有之义,不然今日之事真要传扬出去,天下人怕是会笑掉大牙。>
他又奇怪的问道:“那为何又惊动了雍皇叔?”>
“钜平县侯(元钦,元氏宗室,宗正寺卿)以为,既是互殴,就应以不尊皇室为由,治殴伤汝阳王的李氏子重罪,也好禁悠悠之口。>
但赵宪与杨均则认为,李氏子虽殴伤了汝阳王,却是事出有因,更是被迫无奈才愤而出手,动手之前也并不知被殴的是汝阳王,因此不应治罪……应是两方僵持不下,才遣人来请的颍川王(元雍)……”>
元恪一声怒哼:“简直荒唐!”>
若是处事公允,此事至多传几天也就消散了。但若是办成冤案,怕是立时就能满城风雨。>
这元钦简直不动脑子。>
他一指身侧的近侍刘腾:“告诉元钦与元雍,二人各打五十杖。元悦罚俸一年。李氏子官降两级……”>
高肇一脸的古怪:那李氏子连官都还没封,能往哪里降?>
但皇帝并不知李氏子是哪个李氏子,又正在气头上,也未尝没有暗恼竟有人敢朝着元子元孙伸手。以此来论,便是出于以儆效尤,李氏子也该被惩戒一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