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锅上的蚂蚁,魏子建也只能强行忍耐。>
而如今崔光终于按捺不住,欲为儿孙、族人留一条后路,自然使魏子建欣喜若狂。>
崔光可不像他,只能代表魏氏,而是早已为山东世家之中流砥柱,定海神针。>
这等人物旗帜鲜明的投附李承志,对朝廷而言绝不只是叛了一个首辅,一个中书丞那么简单。带来的破坏和影响力堪称天崩海啸,地动山摇。>
魏子建抛头露面,自然就成了顺理成章……>
这位外舅的心思,李承志大致能猜到一些。不过他并不在意,反倒乐见其成。>
当然,只限于魏子建曾为刺史,当为干吏,而非其外戚的身份,并世家子弟的出身……>
如今的西海,李氏已然一家独大,但这绝非幸事。若任由滚雪球一般的发展下去,说不得哪日就会上演屠龙者终将成为恶龙的狗血戏码。>
是以与其反目成仇,倒不如早做安排,尽量平衡。>
而李承志最看重的,其实是皇甫让这种已沦为庶族,但个人能力极其突出的人才。>
是以对张氏大力扶持,只是出于无人可用的无奈之举。对崔光求贤若渴,只是因他本就为能臣,且文名举世皆知、桃李满天下之故,而非其世家领袖的身份。>
当然,如今为时尚早,若过早暴露意图,李承志必会众叛亲离,更可能成为举世之敌,所以暂时也就在心中盘算盘算……>
暗暗思忖,李承志将魏子建送出别院,而后清退左右,渐渐陷入沉思。>
罢战是自然要罢战的,但何时罢,如何罢,这里面却大有讲究。>
首先要给元魏使足压力,做出一副我马上就要打过黄河,打过陇山的架势。使其不战自乱,方寸尽失,如此才能渐渐将其逼垮。>
其次要为下次出兵留好退路。>
若兵进陇山,就有直指关中之嫌,十有 会逼的元魏狗急跳墙,鱼死网破。>
但陇山以西,黄河以东的陇西之地,倒是可以图谋一二。>
不过肯定要不断试探,才能知道元魏底线在哪里,最起码要掌握好中间的度:即能使朝廷方寸大乱,还不至于与西海玉石俱焚。>
若是还不行,至少也要占据天水郡。>
一是以免元魏故伎重演,向南梁借兵。但只要陈兵秦州腹地,就可使南梁投鼠忌器,不敢从秦岭六道出兵。自然也就免了李承志腹背受敌之忧。>
二则是,只要扼守天水,便等于将两郡之间的渭水握在了手中。>
三国之名将张合既然能由洛阳突出奇兵,经渭水逆上,大败诸葛亮数十万大军。李承志自然也能顺流而下,突袭洛京。>
再者,便是暂且休兵言和,也绝对不能是西海先主动,不然就会暴露李承志已经是个纸老虎的真相。所以还是摆足进攻的架势,让朝廷主动来求和。>
如今朝廷所号称的“百万大军”已然十去其八,只余元遥一根独苗。太后与朝中诸公但一得讯,必然惊恐万状,栗栗而惧。>
怕李承志就此打过陇山,甚至兵指洛阳,是以求和罢战是必然,而非李承志想当然。>
到时就可以可着劲的提条件。>
李承志的主要目的,还是粮。>
大败罗鉴,所俘镇军才只六七万。被罗鉴所逼,本欲鸠占雀巢,移居西海的镇民却有十万户。>
而被李松与元鸷招安的敦煌镇民更多,足足近二十万户。所以只是一个冬天,民户数量涨了整整三倍。>
如果只是如此,倒不用太过发愁。毕竟敦煌镇本就有屯田、有牧场,镇民本就可以自给自足。>
而连番大胜,从吐谷浑和柔然抢来的牛羊不计其数,养活西海这二十万民户并非难事。>
但问题是,如果以牧为生,李承志这辈子都只能偏安于水草之地。如西海,或是大碛,或是祁连山两麓。>
还图谋毛线的中原,逐个毛线的鹿?>
放牧是不可能放牧的,就是再活十辈子也不可能。>
所以移民于张掖、武威、及陇西等地,并将政治、军事中心东迁是必然之势。>
便是因此,李承志确定吐谷浑大败、崔延伯溃至河东、柔然已退兵之后,便一不做二不休,毅然绝然的将牲畜杀了一半。>
就是想绝了部众,甚至包括自己的后路。>
但如今西海近百多万张口,总不能天天吃肉。况且也吃不了多久,是以还需让朝廷借济一二。>
顺便再要些良田、粮种、农具,以及牲畜等,也好便于移民屯田,种地。>
想来太后与诸公“悲天悯人”,万不会有不应之理……>
思忖良久,李承志心中便有了定计。随即唤来李孝先,予他铺纸磨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