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项目,是清洗车子。>
车棚内,放了七辆自行车。>
过去等于,给所有的弟子,每人买了一辆,其目的,就是在星期天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骑车上街,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个项目,晓玲的哥哥宏远,是每次必抢,其原因就是他喜欢自行车,并且爱鼓捣一些机械的东西。>
晓玲看到自己哥哥和一个新来的弟子争抢,就给哥哥加油。>
新来的弟子,毕竟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争抢,没有经验,所以在尖子石头布的对决中,败下阵来。>
看看宏远成了擂主,三个刚才自动放弃清扫院子的弟子,都接下来参与了抢夺。>
因为这三个争抢的弟子中,有两个新人,所以,在经验上,宏远还是占居优势,最后连扳三局,赢了下来。>
在接下来的几个项目中,也各有其主。>
不过在这些争抢中,除了晓玲,是大家让的以外,其他的四个新人,也都在争抢中,败下阵来。>
不能不说,这和经验还是有一定的关系。>
特别是润德,已经是高三的学生,在这些弟子中,其年龄也是老大,可最终还是输了对决。>
心中当然也有些不舒服。>
不过他也想开了,他要赶快通过语言关,进入这里的大学,那样在公司打零工,赚的钱,比这里多得多。>
再说这只不过是,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
真正重要的还是学习。>
晓玲平均一个星期,能够有一千个单词量进账。>
这样的速度,在第三周末的时候,其指导师,在和她交流的过程中,大多情况下,都不用翻译,可以直接交流。>
因为这个时候,她的词汇量,已经达到了四千多。>
到了第四周,她和指导老师,用英语交流已经没有了阻碍。>
不用考试,老师都觉得她能够在下一周,顺利进入班。>
考试放在周六举行,而在周五,老师为全班同学举行了一节,有关战争的话题。>
《战争的对与错》>
这是因为,晓玲这华夏的孩子,在第一次新同学的欢迎会上,就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论。>
同时也说明,很多同学,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而老师正是通过热点问题,来提高大家的学习和认知能力。>
老师要求:在辩论中,不能够用母语,全部用英语表述自己的观点。>
并且头一天,老师也没有告诉大家去准备。>
其目的就是想看看,这些学生平时的积累和反应能力。>
实际上,也是老师看到,晓玲这个优秀的学生,来了仅仅一个月,就要离开班级,在离开之前,大家辩论一下,也是好事情。>
这一次发言,是班里的比尔第一个举手。>
比尔是德国人,犹太后裔。>
因为希特勒在德国实行对犹太人残酷的歧视政策,让他的父母,带着他周转了几个国家之后,才来到美国。>
比尔来到补习学校,这是第二个月。>
之前他也没有学过英语,他比晓玲大两岁。>
他站起来说道,战争是一种暴力,在战争中要有很多人倒下。>
他说他们国家的领导到人,在今年初动用了武力,侵占了奥地利,让奥地利成了德国的附属国,这是一种用武力,让其他族群屈服的行为,是不民主和不道德的。>
而他们国家的领导人,对国内犹太人的财产进行掠夺,解除他们的公职,并让很多犹太人进了监狱。>
这种行为和战争没有区别,所以他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战争。>
第二个站起来发现的是小野。>
他说道,战争就是消除愚昧,清除垃圾族群最好的方法,也是让优秀的族群,更加强大最好的手段。>
他们日本人在中国,就是为了实行这个目的而去的,所以他支持战争。>
接着又有几位同学发言之后,晓玲才举手站起来说道。>
她反对任何非正义的战争,她支持正义的战争。>
他们国家的族群,在过去的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族群。>
他们国家的历史文明,五千年来,从没有中断过,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
只是到了近代,他们国家衰弱了,其它国家才有机可乘。>
他们国家的情况,就像拿破仑说的一句话: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将震惊世界。>
她坚信,倭人侵略中国,是一个非正义的战争,而中国人民,反对倭人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正义的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