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堕落更显独特。
她不要钱,要的是一种更虚无的东西——是掌控感,是打破规则的快感,是用权力换来的、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的欢愉。
就像一个玩腻了积木的孩子,突然发现可以推倒别人搭建的城堡,那种破坏带来的刺激,远比拥有积木本身更让她着迷。
这种对“精神满足”的病态追求,让她的堕落路径更显扭曲。
电视屏幕上那些被查处的女干部在留置室里沉默低头,这沉默里藏着多少东西?
是对当初在党旗下宣誓的愧疚?是对那些被她“猎奇”过的男人的复杂情感?还是对自己这荒诞人生的茫然?
或许都有。
总之彭文娜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坏人,没有被金钱腐蚀,却栽在了 的泥潭里,这种设定让她的悲剧更具警示意义——坚守原则,不仅要防住金钱的诱惑,还要抵挡住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 。
我认为,彭文娜的故事,就像一部没有旁白的纪录片,镜头对准的是一个曾经优秀的党员女干部如何一步步迷失自我。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原则的堤坝,从来不是被洪水一下子冲垮的,而是被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蚁穴,一点点蛀空的。
她从在党旗下宣誓时的热泪盈眶,到在留置室里的沉默低头,这条路上的每一步,都踩着现实里无数相似的脚印。
我认为,这个角色最狠的地方,是她的“可理解性”。
我没把她写成天生的恶人,而是让她带着普通人的弱点:会累,会怕,会在觥筹交错中贪恋被奉承的滋味,会在家人的期盼里动摇“清廉”的底线。
这种“可理解”不是为她开脱,而是撕开一层更痛的真相——有时候,堕落不是因为有多坏,而是因为忘了最初有多好。
彭文娜的争议,或许正源于此。
她让读者在她身上看到警惕:那个曾经在日记本里写“为人民服务”的自己,会不会在某个岔路口,也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而这,大概就是作为作者的我在塑造这个角色时,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不是要批判一个虚构的罪人,而是要叫醒每个可能走偏的好人。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