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人及楚人平》
初读《宋人及楚人平》给我以喜剧的感觉,虽然宋楚两国已经兵戎相见,但两国的大臣还是那么坦诚相见,守城一方刚坦白完自己的已经人困马乏,“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攻城方立即就告诉对方,俺这方的后勤供给已经不行,马上就要撤退了。还有一个软弱的楚庄王,只凭大臣的一句话就带领着大军回家了。一场战争结束得轻松而自然。然而,等我读过几遍之后,才感觉到两国斗争的残酷和激烈性,可以是空前绝后。
楚宋之间战争的原因我没有考证出来是什么原因,只知道战争最后进行了僵持状态。楚国看到胜利的希望渺芒,就派司马子反上土山上偷窥宋国的情况。宋国华元立即找机会来和司马子反相见。当司马子反问到宋国的情况时,华元:“都累极了,都交换了孩子来吃,把人的骨头砸碎了作柴生火。”其实,我觉得华元这话最起码传递了三个信息:一、宋国人没有屈服,现在宋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但是依然在坚守;二,宋国人很团结。虽然宋国已经快到了走投无路的境界,但是宋国并没有人提出投降,也没有人发动叛乱;三,这场战争将没有胜利者。战争的目的一是资源,包括金银财宝,二是政治目的,要求对手屈服。如果战争进行下去,是玉石俱焚的结果,楚国的这两个目的都不会达到。而楚国的司马子反显然很透彻的理解的华元的意思,而他告诉对方自己的军粮不足只够七天之用也只是给自己一个班师的理由罢了。我觉得,以宋国当时的疲弱情况也许只用三天就可以攻下来,不过那个玉石俱焚的结果正是楚国不想看到的。楚庄王作为春秋五霸之一,韬武略都出类拔萃,当然也不会轻易对大臣言听计从,他肯定也充分领会了华元和司马子反的意图,才顺水推舟同意班师。
一场历史上记载的最惨烈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鲁迅先生的名篇《狂人日记》就从这篇章读出了“吃人”。老百姓的在战争中的痛苦挣扎、水深火热以及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还有那最惨绝人寰的易子而食的场面都被史学家用几个字轻轻带过,他们只负责用生花妙笔来描绘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与赫赫功业。一将功成万骨枯,人民如江河一样流淌的血水最后浮起的不过是几个名字罢了。
以一首词作为本的结束: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甚龙争虎斗。
【宋人及楚人平】(宣公十五年 《公羊传》)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於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
“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