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子使杞来聘》
从季札开始,中原国家的知识分子开始重视吴国这个边陲国。他们都认为季札是个贤人,因为他不图王位几次让国。然而等我们纵看吴国的兴衰史,却发现吴国的动荡正是由季札引起的。我觉得甚至可以吴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季札太沽名钓誉。
季札的老爸就认为他是个贤人,品性善良而有才华。他的几个哥也认为这个兄弟有两把刷子,如果他能够当国王治理吴国,那肯定会让经济民生上一个新台阶。可是,出于各种考虑和原因,吴王寿梦还是把王位传给了季札的大哥。
他大哥谒也是个死心眼,为了让季札心安理得当王,还定下了王位传弟不传子的规矩。从他开始为了季札就破坏了国家领导世袭的规矩。世袭制就是前辈传后辈,也就是如果领导没有儿子就得传给侄子。如果传给弟弟早晚都得给国家的领导权交接留下麻烦。因为弟弟毕竟数量有限,子孙后辈才是无限,才能保证政权不中断。
唉,这个季札也实在是让人失望,当他的三哥病危时,他却偏偏正出差。等他回来,政权已经被他侄子僚夺到。可是他却一点血性和原则性没有马上就表示出了支持的态度。这无疑又破坏了他大哥定下的规矩,使国家陷入了对领导权的争夺混战之中。可是,等他另个侄子帮他夺得王位,他又不敢继位。于是使国家落到了一代英雄吴王阖庐手中,他争强好战,把吴国托入了不停的战火之中最后导致了灭亡。我想,如果这几个机会只要季札当了国王,一定会礼兴乐盛,国家井然有序,最起码能够延长几百年的寿命吧。
季札之所以几次让国,我想不外乎以两个原因:一是季札是个极度自私的人,他不愿意为了国家而殚精竭虑,而采取了一种沽名钓誉的方法来独善其身;二是季札只是图有其表,属于有才无能、纸上谈兵。季札所做的事情就是一次次的出差去游山玩水和一次次的让国,对国内的政治形势既没有深入的分析,对国内的政治军事力量也没有精准的掌握,所以对一次次的政治动荡他都显得无能为力。其实真正的政治家即使不当国王也可以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比如子产。季札也许是个艺术家,这在左传中已经有讲述,但却不是政治家。
到底,要想把国家或单位治理好,一定要靠制度而不能把希望寄托一个人身上,季札就是个最深刻的教训。
【吴子使札来聘】(襄公二十九年 《公羊传》)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余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余祭也立;余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闾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