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酷吏列传序》
酷吏者,顾名思义,即施政(执法)严酷、猛烈的官吏。司马迁将汉代景帝、武帝两朝的十余名官吏列入《酷吏列传》,其中写得最详细、人物性格最丰满,最具有传奇色彩的酷吏就是张汤了,无论他飞黄腾达还是最后被迫自杀,都让人深思和反省。
张汤,是陕西杜县人。从就显示出了杰出的司法方面的天赋。他的父亲曾任长安丞,有一次他父亲外出,叫张汤看守门户。他父亲回来时,见肉被老鼠偷吃掉,就愤怒地鞭打张汤。张汤就掘开鼠洞,捉到偷肉的老鼠和剩下的肉,他于是自编自导了一场审鼠的活剧,对老鼠的罪行自审自判,记录审问经过,判决老鼠分尸处死。他父亲看见他判决的辞,语气像老练的法官一样,非常惊奇,于是就叫他学习断狱书。张汤在作长安地方官的时候结交权贵,被推荐给汉武帝主办陈皇后用巫术谋害其他妃子的案件,张汤趁机穷追猛打,深挖根源,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让他和当时有名的另一名酷吏赵禹共同制定律法,务求苛细严峻,约束在职的官吏,很快就位列九卿了。张汤为人伪诈,喜欢卖弄智谋以驾御别人结交天下名士大夫,自己内心虽然和他们不合,但表面还假装称赞他们,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接近了汉武帝以后,张汤才真正发挥了他的强项:揣摩上意。当时,皇上正倾心儒学,张汤判决大案件,于是请博士弟子研究《尚书》《春秋》,附会古代的政治原理,来平断疑案,史称“春秋断案”。上奏判决疑难案件,皇上所肯定的,以廷尉公布定为法律,颂扬皇上的英明。他所要办的案件,如果是皇上意向要加罪的,就把它交给执法刻毒的监史办理。若是皇上意欲宽免其罪,他便要廷尉或掾史减轻其罪状。张汤平时表现很有修养,对于故交子弟或,以及贫穷兄弟,照顾接济更加优厚。他前去问候公侯,寒暑从不间断。所以张汤虽然用法深刻,内心忌妒,不能公平处事,然而仍得到很好的评价。于是张汤更为显贵,升任御史大夫。
汉朝兴兵攻伐匈奴,山东地区水旱灾不断,仓库空虚。于是张汤承皇上旨意,奏请铸造白金和五铢钱,征收天下的盐铁税,防止富商大贾的垄断,公告收税的办法,以削弱豪强兼并势力,并且玩弄法律条巧言诬陷,以辅助法律的不足。张汤每次上朝奏事,谈论国家的财政用度,时间拖得很长,以致皇帝也忘记了吃饭。天下的大事,都由张汤来决定。弄得民不聊生,骚动频繁,因而从公卿以下直到老百姓,都指责张汤。张汤曾经生病,天子亲自探视他,他显贵到这种地步。这时候的张汤,对法律已经失去了敬畏之心,法律只是他巴结皇帝、飞黄腾达的手段,他已经精准的掌握了汉武帝的心理,可以其实是在通过玩弄法律,来玩弄皇帝。而在皇帝眼中,张汤也是一个工具,对于残暴冲动的汉武帝来,更是一个随时可以扔掉的工具。
这一天来得很快,只七年。因为张汤的对手很多,而且都是人精,都在认真揣摩汉武帝的心思。张汤和手下鲁谒居罗织罪名将御史中丞李处死,可是却被人抓住了两人密谋的把柄。后来,当时丞相翟青手下有三长史又出想了巧计陷害张汤,他和富商勾结利用他掌握国家政策的权力谋取私利。汉武帝残暴成性而且刻薄猜忌,不由分就把张汤抓起来了。可是张汤以前的好友赵禹并没有帮他,汉武帝派来责备张汤,他语重心长地对张汤:“你为什么不识分寸呢?你所办理的案件牵连诛杀不知有多少人。现在别人告发你的都有证据,皇上很不愿意让你入狱,是要让你自己自杀,你辩答有什么用呢?”于是张汤才上书谢罪:“我对国家没有尺寸之功,开始只做书吏,承蒙皇上爱幸,让我居三公之位,没有什么功劳以报答皇上。但是策划罪名诬陷我的是三个长史。”便自杀了。我想张汤自杀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对酷吏们那套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手段太熟悉了,自己已经百口莫辩;二是他知道他已经被汉武帝抛弃,已经死定了,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张汤死了,应该张汤死得冤,因为他并没有和富商勾结谋利,他家产价值不超过五百斤黄金,都是所得俸禄和皇上赏赐,没有其他产业。但其实死得也不冤,因为他曾经用同样的手段整死过成千上万的人,不过是他的对手“以其之道、还治其身”罢了。他是自作自受。
读《酷吏列传》到张汤之死,我不由得后背发凉,因为后人并没有接受他的教训。几乎每朝每代都有人在学张汤,玩弄权术践踏法律来渔利,但最后大都死于别人的权术。“多行不义必自毙、玩火者必**”这句话真是已经用生命和鲜血证明了,希望大家记住。
【酷吏列传序】(《史记》)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