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经点出了五丝、玉符这些端午特有的饰物,不以端午为题都不行。>
这一次李承志想的久了一些,差不多有十息,直至看到魏瑜额头上微微出汗,又从发间传来一阵淡淡的兰草花香时,他才眼睛一亮。>
苏轼的《浣溪沙·端午》?>
也就三两息,他稍改动了一下,又朗声吟道:>
轻汗微微透赤纨,今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泾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倾城欢。>
最后一句原本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意喻男欢女受,天长地久。但写给魏瑜不合适,他就临时改了一下,成了满城佳人一同庆欢,正好和上半阙的“满泾川”相呼应。>
众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夸赞,如何佩服李承志了。就连高猛都像是被震住了一样,盯着魏瑜愣愣的发着呆。>
朱裙、五丝、玉符、端午、泾川、甚至还有魏瑜透过衣纱的薄汗,以及午时沐过兰汤的淡香。>
这分明就是现作的,而且绝对找不出比这更为应景的了……>
看满园俱静,李承志暗暗思忖:这就被震住了?>
震住就对了。>
如果将历代擅于描写美女的诗人词人全排个号,苏轼怎么也该排进前十。>
排第一的当然是曹植,《洛神赋》堪称前无来者,后无古人。不然何来的“天下之才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的称赞?>
众人都在回味,就连高猛都好似消停了,李承志施施然的坐了下来。>
刚一坐定,一双纤纤素手捧着一支白盏,轻轻的放到了他面前。>
四目相对,张京墨脸上又泛起一层淡淡的粉晕。>
看他一身碧衣罗裙,五丝缠臂,玉扇轻摆,李承志微微一叹:刚才那诗要不改,送给张京墨多合适?>
他接过酒杯,温声笑道:“记不记得我与你初见之时?”>
张京墨羞赧的点点头,眼神轻动。>
那是仲春之时,月圆之夜。>
叔父当晚宴请郎君,却突然让自己侍奉,自己当时就已猜到了几分。>
但谁又能想到呢,郎君如此多情,竟将自己与身为皇亲国戚的高女史一视同仁?>
想到此处,张京墨的心就像是要化了一样。>
李承志浅啜一口,缓缓吐着酒气:“我予你也作一首吧……嗯,专作给你的……”>
“啊?”>
张京墨一声惊叫,眼中蕴出了一层水光。>
李承志微一思量,找了一首觉得最为贴切的:>
宴后朱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年开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京墨初见,白襦淡裙素衣,双瞳剪水说愁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众宾客:。。。。。。…………>
诗刚念完,张京墨泪如珠帘断线,滚滚而落:“郎君待妾如此恩重……”>
李承志轻轻一挥手:“要过一辈子的,说什么恩重不恩重?”>
不说倒好,这样一说张京墨的眼泪掉的更快了。>
李始贤看的好不感慨:“比这好听的话老夫能说好几箩筐,但为何从不见这般感人?”>
郭玉枝柳眉一竖:“你会作诗吗?”>
还好意思说是以《诗》传家的李氏家主?>
别说作,抄都不会抄!>
像是被照脸扇了一巴掌,李始贤一张脸涨的通红,胡子抖的哆哆嗦嗦。>
郭玉枝也不理他,拿胳膊碰了碰郭存信:“别写了……”>
郭存信置若罔闻,心潮澎湃如海,口中念念有词,手下奋笔疾书。>
再一看,落笔之处正是李承志刚刚作给张京墨的那首词。手边还摆着几张纸,墨迹未干,显然是李承志之前作的那四首。>
自己这弟弟已然是没救了。>
郭玉枝暗叹一声,扭身朝后低语了几句。立时便有一个女孩儿满面含羞的起身,凑到了郭玉枝身边。>
看夫人竟也起了身,李始贤眼皮一跳:“夫人去往何处?”>
“还能去往何处?”>
郭玉枝冷哼道,“那逆子能予外人作得,为何就不能为表妹作得?”>
说着又瞪了一眼李始贤,引着郭怀淑施施然朝李承志走去。>
李始贤眉头一皱:夫人到底是如她嘴上所说,只是想让李承志给怀淑作首诗,还是说她就没死心?>
但想也不可能啊?>
也不看看那张京墨和高文君都多大,怀淑又多大?>
再看那魏瑜,猪都能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