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郑伯克段于鄢》
在《古观止》中对同一事件有两篇章记载的历史事件就是这篇《郑伯克段于鄢》了。谷梁传和左传对此事的记载略有有差别,左传中郑伯只把公子段赶走,而谷梁传却郑伯最后杀了段。但是不管怎么,以左丘明为首的史学家都把郑庄公成了对亲兄弟用权谋、设圈套、欲擒故纵的阴险狡诈的人。
《谷梁传》的作者谷梁赤先生更有意思,还给天真地给郑庄公出了个馊主意“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也就是,你高声喊慢慢追把他吓跑了就得了,都是亲兄弟何必要赶尽杀绝呢?呵呵,如果公子段叛乱成功,不知对他下台的亲大哥会不会“缓追逸贼”呢?
其实在春秋时期,郑庄公以后的各国上演过更惨烈的权力争夺战,比如齐桓公死了以后他的几个儿子忙于争夺王位,父亲的尸体都生了蛆也没人管;比如楚成王先杀自己的哥哥当上了王,最后也死于自己儿子之手。只有郑庄公既不是靠权谋得到的王位也不是靠屠刀清洗的异已,对那个不争气的弟弟也是极尽宽容和忍耐,直到最后关头才出手平定了暴乱,却被史学家扣上了阴险狡滑的大帽子。唉,这群知识分子站着话不腰疼。
看来领导的金交椅永远都是个是非之地,不管怎么得到和保全这个地位都得负出代价,因为那个地方太挤了有太多人想上去坐一坐。只要你坐定了那个位置不管你干得多么出色,都会有人指手划脚三道四。如果你彻底远离是非,除非象吴国的那懦弱无能的季札那样,对那个宝座退避三舍。可是真正胸怀大志的人谁又肯终生甘于寂寞和平淡呢?面对世人的挑剔的眼光,勇于担当才是真正的英雄。在这方面,郑庄公应该是作得最完善的人了吧。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穀梁传》)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