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虞师晋师灭夏阳》
在《虞师晋师灭夏阳》这段历史故事中,宫之奇是当时四海闻名的有智慧的人,估计所有的阴谋诡计都眶不过他雪亮的眼睛,虽然他身处国但连超级大国晋国都对他心存畏惧,怕自己的计策被他识破。但宫之奇却没有象当时的其他智者子产、百里奚那样创立出和他的才华相符合的功业,甚至连他自己的国家都没有保住,真是让人扼腕叹息。
晋国大臣荀息对宫之奇的分析真是入骨三分,“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於君则君轻之。”也就是,宫之奇为人虽然聪明却有点懦弱,和当时的国君年龄又相差不多。他脑子聪明,常常话言简意赅,但智慧不如他的人却难以理解;他由于足智多谋,所以顾虑太多了,不会用强制手段让国君听从自己的意见;由于他和国君年龄相差不多,国君就不会对他太尊重。所以之些只能代表一个结果,虽然宫之奇看透了晋国的计策,但是却不能劝领导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一步步滑入深渊。历史正如荀息预言的那样发展着,假虞伐虢、唇亡齿寒的悲剧如期上演。
宫之奇的这两条缺点,可以是中国传统许多知识分子局限性的集中体现。直到现在仍然上演着宫之奇式的悲剧。许多知识分子虽然满腹经纶,不管话做章却故弄玄虚,引经据典,不知所云,以让别人看不懂为荣。平时话头头是道,但事到临头却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由于优柔寡断而丧失了许多良机。所以,如果知识分子活到了宫之奇这个结果真是最大的失败。
所以我们要避免宫之奇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要从三方面做起:一是理论学习千万不能脱离实际,不要做那些空中楼阁式的空洞章,也不要普通群众听不懂的词汇。因为越是大家,话做章都深入浅出,用最直白的话语最高深的道理;二是事到临头必须果断,不能梦想鱼和熊掌兼得,必须有舍才有得,有时你想什么都得到却什么也得不到;三是给领导提建议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话一定要透全,不要模棱两可,不要让领导自己去体会,领导日理万机哪时时间和精力去体会每个人隐晦的想法啊。
【虞师晋师灭夏阳】(僖公二年 《谷梁传》)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而厩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於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於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本章已完成!